國立政治大學雙語及多元文化推動辦公室

學生

2024/05/20
學生

從臺灣媒體的文化多樣性與多語樣貌 談語言學習及文化認同

【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訊】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於5月15日在「臺灣媒體中的文化多樣性與多語樣貌」課程中舉辦一場客座演講。助理教授葉嘉炘作為此門課的主講者,特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助理教授王瓊瑤進行題為「語言學習:擁抱語言與文化認同」之講座。

王瓊瑤曾在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講授中文長達十年之久。從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出發,她以一句關於學習第二語言的名言「習得第二語言,即是擁有第二靈魂」作為開場;隨後,她鼓勵與會者分享第二語言學習經歷。此互動環節可見多樣化的觀點來自課程參與學員的多元化背景,同時為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埋下伏筆。

談及學習外國語言,王瓊瑤特別提到若要創造有效的學習環境,學生和教師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利用漢語中「前天」與「後天」這個詞組,她點出美國文化中的前瞻性視角。傳統語意上,「後天」指的是明天之後,但由於西方文化中更強調未來的可能性而非過去的事件,遂常常導致兩個詞彙的誤解和誤用。套用「第二靈魂」的觀點,她指出:「掌握一門語言,得以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

王瓊瑤亦分享在美國說服當地學生,使用繁體中文系統學習中文的經驗。曾任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之中文學系的行政專員,她對於堅持學生使用繁體中文的該校教授,表達無比的欽佩。「這個決定相當不容易,不但繁體中文的筆畫較多也較複雜,且西方世界中漢語教學的主流還是使用簡體中文。」她表示。她也透過漢字「愛」加以說明;「沒有『心』,如何愛一個人?繁體中文之美,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此說法點明了繁體中文裡,關於「愛」字的部首和內涵。

針對身分認同的議題,王瓊瑤利用兩個例子,表達語言抉擇如何塑造個人身分認同與歸屬感。其一,一名研究生作為美國的第二代移民,她的父母使用粵語溝通交流,卻採用英語與她對談。如此言語混雜導致她直至三歲,仍無法像一般孩童可以使用言語表達自我。其二,一名泰裔美國人為了表現種族團結,常常假裝理解親戚間交流使用的泰語,即便她不理解也從未想過學習泰語。儘管這些案例不盡相同,王瓊瑤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帶領學生們理解,這些語言選擇背後的機制和心理因素。

「學習第二語言不僅是一扇通往新文化的大門,也是一扇望向不同面向的自己的窗。」王瓊瑤總結道,並強調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葉嘉炘亦補充,隨著全球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探索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動態關係不僅對語言保護至關重要,對個人身分的認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課程與講座由大專院校雙語教育計畫贊助。作為傳播國際領袖系列課程中的一部分,「臺灣媒體中的文化多樣性與多語樣貌」旨在引導學生探討臺灣媒體中少數群體及語言轉換之問題,並分析社會認同如何影響語言使用。透過王瓊瑤的經驗分享,希冀學生們能更深入瞭解,語言學習與身分認同之間的動態關係。

來自國立中央大學的王瓊瑤博士為此次講座的主講者。(照片來源:國傳學程)

與會者為「臺灣媒體中的文化多樣性與多語樣貌」課程的學生。學生間不同國籍之多樣性展現了多元化的觀點。(照片來源:國傳學程)

本次演講與會人員之大合照。(照片來源:國傳學程)

2024年春季傳播國際領袖系列課程之大綱。(圖表來源:國傳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