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雙語及多元文化推動辦公室

學生

2024/03/28
學生

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Kiri Paramore 談跨國史及研究方法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榮幸邀請到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Kiri Paramore,展開「東亞政治思想中歷史的政治:全球史方法與儒學史(The Politics of History in East Asian Political Thought:Global Historical Method and Histories of Confucianism)」系列演說。Kiri Paramore是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文學士,其後於東京大學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東亞政治史、思想史,特別關注政治和文化間的互動。3月26日由講座辦公室主任林遠澤開場,本校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主持,Kiri Paramore首場演講以「全球方法與跨國史(Global Methods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為題。

主持人葉浩強調,過去無論是思想史學,抑或是政治史皆囿於單一國家、單一民族視野。Paramore教授則採用全球史研究方法,將在本系列演講中,帶領與會學人們以跨境移動的全新視角,重新檢視儒學在東亞地區發展歷程。

首場演講中,Kiri Paramore首先對本系列講座的研究方法展開介紹。世界史研究方法源於劍橋史學派,自上世紀以來,劍橋大學陸續出版《劍橋世界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系列叢書。主編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提出「普世史」概念,強調劍橋並非致力撰寫所有國家的綜合史,而是專注於探討人類共同命運、發展等宏觀議題。該系列以政治史為核心,擴及經濟、社會等公共議題,再進一步延伸對環境、城市等開展探討,是一部面對所有受眾的大歷史。

Kiri Paramore認為如果欲利用全球史方法,就必須對過往史學界常用的「民族史、文化本質主義」、「中心主義」、「菁英史觀」等研究方式進行反思,並找尋替代方案。先談「民族史、文化本質主義」,由於歷史發展進程未必符合後來國家、民族疆界,因此使用後設民族字詞來書寫歷史過程相當不明智。例如美國發展,絕對不是各州發展史之集合。而儒學亦是如此,它是一套多民族所共有的「多極知識傳統」。所以他主張以「劃分地區」、「專注於事件本身發展歷程」、「關注不同單元在網路的位置」等方法替代。

關於「中心主義」的研究方法,Kiri Paramore則舉威爾遜(Jon E. Wilson)所著《陌生人的統治》(The Domination of Strangers)一書為例,該書解構了傳統以大英帝國視角探討英屬印度發展的方式,強化印度本地人角色與能動性。而在近代東亞,以儒學為政治思想主體的各個國家同時受到西方衝擊,卻有各自相異的現代化特性。因此他認為專注於網路中各單元連繫、互動是取代傳統單一中心視角之法門。

對於「菁英史觀」,自湯普森(Edward P. Thompson)發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一書後,社會史受到史學界廣泛關注,然而這種擺脫唯菁英視角的研究方法,如何套用於儒學研究呢?相較過往儒學研究聚焦於男性、具政治影響力者,Kiri Paramore主張由性別史、識字率、族裔關係等角度切入,以人類學方法重探儒學發展。

最後,Kiri Paramore提出「分期研究」的方法,他認為由於各個時期歷史「中心」不斷轉移,故將歷史發展依時間斷開方能落實網路互動研究。對於儒學發展,他則區分為根源期(先秦-300CE)、文化傳播期(300CE-900CE)、多文化儒學與認同(900CE-1400CE)、現代早期(1400CE-1850CE)與現代儒學反應轉型(1850CE-)五個時段探討。本系列第二場講座,他將分享實際運用新方法研究儒學!

本場講座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四屆客座講座教授Kiri Paramore主講。(照片來源: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講者演說實景。(照片來源: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演講結束後觀眾提問與講者交流。(照片來源: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演講結束後觀眾提問與講者交流。(照片來源: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