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訊】
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學系講師兼媒體研究員Shangyuan Wu,10月11日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游絲涵邀請,於其課程「新興媒體與新聞」中演講,探討了資料新聞學在非西方地區的發展與實踐。
受邀作為演講嘉賓的Shangyuan Wu,其研究專業涉及數位時代的新聞,並專注於網絡新聞、全球新聞研究和媒體與民主等領域。她首先指出個人資料、數據已在日常的網路活動中被收集。記者可使用收集的數據,來擔任監察者,以此揭示政府和企業的不法行為,甚至可進一步促成相關的社會運動。
然而Shangyuan Wu也強調,在看待新聞中呈現的數據、資料時,應保持懷疑,思考一個基本問題:「是誰建造了這些數據?」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資料看似客觀中立,但它始終是由「人」塑造的,所以觀者也需要思考哪些數據、資料被收集?它們如何被收集?又是如何被呈現的?她指出,數據的選擇和收集方式可能都存在偏見,因在這些過程,往往有來自優勢群體的介入。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些問題,Shangyuan Wu以新加坡的資料新聞學為例。在新加坡,政府實施了內部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該法禁止某些數據、資料的流通,與自由主義式的民主國家相比,新加坡記者在新聞中收集數據與資料的空間來得有限。講者解釋,基於生存意識型態(survivalism ideology)以及亞洲價值(Asian values),新加坡記者之於政府,往往不是扮演質疑、批判的看門狗(watchdog)角色。
並且Shangyuan Wu補充,許多情況下,新加坡記者能夠從政府機關取得的資料已經是「處理過的」(processed),而不是原始資料。有時政府對於記者提出數據、資料的請求,會延遲數天,甚至長達數週才回覆。她指出資料新聞的產製,也可能受限於記者本身對資料、數據的識讀能力。
在演講結束後,Shangyuan Wu與師生進行了問答環節。國傳所二年級學生Skylar詢問到,身為新聞消費者應如何看待、處理新聞中,所引用的資料、數據可能存在的偏見。Shangyuan Wu建議,新聞消費者可以尋求多個新聞來源,比較重複出現的資料庫和數據來源,以評估數據的可信度。同樣來自國傳所的一年級學生Sonia,則對講者如何分析政府對記者在資料收集的過程進行的干預,提出了疑問。Shangyuan Wu表示,這分析是有挑戰的,她著重觀察記者與政府的互動模式,並且考量新加坡相關法規對資料新聞實作可能造成的限制。
在後續的討論中,游絲涵期待邀請Shangyuan Wu實地來訪政治大學,繼續學術交流,尤其是關於假新聞的最新研究。Shangyuan Wu表示,有機會希望能到臺灣講學,並且進一步了解本地的媒體環境。
游絲涵老師提問。(照片來源:國傳學程)
國傳所二年級學生Skylar提問。(照片來源:國傳學程)
演講當天來自傳播學院與商學院的學生合照。(照片來源:國傳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