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國際學院訊】
作為台北電影節的會外賽,已經走過第13個年頭的社會公義電影獎,今年結合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全球研究導論》課程,於傳播學院劇場舉行了頒獎典禮與影人座談。典禮上,《由島至島》和《診所》兩部傑出作品共獲此屆首獎,兩片均同時探索複雜的地緣社會政治狀態,拓展臺灣觀眾的亞洲視野。頒獎典禮結束後,兩位受獎影人與政大師生進行了專題對談,分享創作歷程與思考。
雙語典禮 學術與影像的跨界對話
今年的頒獎典禮別具意義,結合創新國際學院課程設計,全程以中英雙語進行。創新國際學院、歷史學系及傳播學院的師生共同參與,現場氣氛熱烈。《全球研究導論》授課教師兼座談主持人陳虹穎表示,能藉由視覺媒材帶領學生探索,從二戰臺灣兵在東南亞的歷史,到當代緬甸社會現況,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跨學科學習經驗。
揭示社會公義的影像力量
今年的社會公義電影獎共評選出九部入圍作品,包括紀錄片、劇情片、短片和動畫片,題材豐富而多元。其中兩部獲獎作品分別是導演廖克發的紀錄片《由島至島》和導演趙德胤的《診所》。
《由島至島》以歷史系副教授藍適齊的研究為基礎,追溯臺灣兵二戰期間在東南亞戰場的經歷,透過跨媒材手法建構出一段跨島、多層次的歷史,挖掘隱而未述的國族認同與戰爭記憶。作品以敏銳的敘事手法,穿梭於個人記憶與島嶼之間的歷史命運,提供觀眾一種多層次的反思。
《診所》則將視角投向緬甸仰光的一家診所,通過醫病互動,勾勒出當地民眾在軍事政變與羅興亞危機中的掙扎與希望。趙德胤藉由最貼近日常的細節,揭示國家政治與社會矛盾對個人生命的影響,讓觀眾更深刻理解當代緬甸的現狀。
影人對談 歷史與現實的交鋒
在典禮後的對談中,廖克發分享了《由島至島》的創作動機,希望透過挖掘歷史邊緣人物的記憶,邀請觀眾與「不適」的歷史共處。他認為,越是深刻理解歷史的複雜性,越能啟發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製片人王興洪則回顧了趙德胤過去15年的影像創作,並將其作品與當下緬甸的戰火聯繫起來,強調影像作為理解後殖民社會動盪的重要橋樑。
座談尾聲,學生提問聚焦於兩部影片如何在講述殖民壓迫與專制遺害的同時,召喚跨地域的團結意識。廖克發在座談中鼓勵,練習與歷史真相帶來的不安共處,可以成為重新檢視人們與社會關係,並作為想像共同未來的催化劑。
影像作為社會倡議的可能 此次創新國際學院與社會公義電影獎的合作,成功彰顯電影在促進跨文化理解與社會變革中的重要角色。這場活動不僅是對影人的致敬,更展現了學術與影像跨界合作的廣大潛能,遞延電影帶來的公共討論。
(照片來源:創國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右)代表13屆社會公義電影獎評審團,頒獎給《由島至島》團隊的導演廖克發(中)與歷史系副教授藍適齊(左)。(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
《診所》團隊由製片王興洪代表獲頒社會公義獎。(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
結合全球研究導論課程的影人對談。(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
影人對談後,獲獎人與現場師生合影。(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