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雙語及多元文化推動辦公室

學生

2024/05/17
學生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 回校暢談協助移工在臺生活

【社科院訊】
隨著臺灣經濟能力提升、產業轉型,許多行業對於一級勞動力的需求是逐年提升,尤其是體力勞動與長期照護服務。移工人口數肉眼可見地增加,其相關議題在臺灣已經不算新鮮,然而臺灣本土對於勞權的關心,多半還是聚焦在國人自身。這在每40人中就有一位是東南亞移工的臺灣來說,我們對外籍移工似乎還欠缺足夠理解與認知,甚至,對移工持有負面觀感與情緒的人不在少數。

商學院企管系校友陳凱翔(Kevin),在累積幾年工作經驗與人脈後,創立了「One-Forty」,偕不同領域的好手,組織一個以「培育東南亞移工專業能力」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透過教育,讓移工靠學到的能力,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陳凱翔給了自己一年Gap Year,前往東南亞、南亞擔任國際志工。在菲律賓期間,他結交許多當地的好友,當中一些朋友的親朋好友,就在臺灣謀生。這一年裡他見識到各行各業在運作、組織的不同面向,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一個組織當中,還能做到什麼?況且,既然在海外熱於結交新朋友,為何從未想過接近就在臺灣的移工們呢?返臺後,他平日在顧問公司上班,假日就會走訪移工聚會的地方,問候移工們平時的生活、在臺灣曾遇過什麼困難。

成立One-Forty,是希望初來乍到的移工們,更順利銜接臺灣的生活。通常東南亞移工來臺,首先遭遇的即是語言問題,再來就是當地生活、與雇主之間的關係,以及身為受雇者,該注意哪些法律問題。從移工們親身案例分享可以得知:語言不通衍生的困擾很多,無法理解被照護者的身體狀況與感受,也未必能懂雇主的指示,或是本身欠缺對特殊病症的知識,不曉得如何提供正確的照護服務。為此,One-Forty特別創立照護相關的工作坊,邀請本業為照護的移工們來上課,有效提供照護以外,也能培養個人的專業技術。

移工會選擇遠渡重洋到海外工作,大多是為了改善家庭條件,陳凱翔說,有些人希望回鄉後可以開店做生意,或是自己創業。無論是要轉向什麼行業,都需要一筆資金與專業能力,因此One-Forty設立不同實用課程,並採全母語教學,幫助移工系統性學習中文,培養基礎商學能力、理財課、專業照護技能,甚至還有攝影課程。不少學員返鄉後,如願開了一間店、創立個人服飾品牌,或是進入東南亞的臺灣企業擔任專業中文翻譯。

陳凱翔分享,從搭公車、捷運,這些日常生活的指南開始,可以一步一步幫助移工們適應來臺生活。他們開發了一款教學包,裡面放了中文課本與悠遊卡,給來臺的新人們一個見面禮。

會後,也不少學生提出問題,包括:移工在臺的負面標籤、組織的運作資金來源等,也不乏直戳核心的「尖銳」提問,也反映了一般群眾對於NPO、NGO的期待與檢視。在熱烈的討論下,也充實和激發了學生對於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實務的理解,以及促進更多學生對於未來影響力職涯的想像。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照片來源:社科院)

不少關注移工、勞工與社會責任議題的師長也前來聆聽演講。(照片來源:社科院)

正在One-Forty擔任志工的學生提問。(照片來源:社科院)

會後大合照。(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