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訊】
社科院5月2日舉辦本學期第一場Brown Bag Talk,持續聚焦在跨領域研究的經驗分享。社會系鄭力軒老師研究專長之一為經濟社會學,這次以「凶宅與共同持有背後的社會現象」為題,探討具有跨領域性質的土地產權議題。活動吸引地政、社會、經濟、法律等不同領域、超過30位師生熱烈參與。
院長楊婉瑩開場時強調,跨領域研究近年來相當熱門,外表看似顯學,卻像雜家一樣包羅萬象,由於專業門檻高,從事跨領域研究或是推動跨領域合作都相當艱辛。土地產權往往承載著複雜的社會關係,過去卻少有以社會學角度觀察土地議題。楊婉瑩認為透過鄭力軒的社會學視角來看土地持有與交易的經濟活動,將可呈現更多元且完整的意涵,也有助於觸發不同專業的跨域對話。
鄭力軒一開始分享跨領域研究的機緣,土地與所有人都有連結,他過去也曾有接觸土地持份問題的經驗,但不同專業對於相同事件會以不同切入點思考。以土地共有產權為例,地政學關注在土地價格及稅務問題,而社會學則關注人的行為:土地由誰持有、為什麼持有、當事人如何看待持有以及持有土地產生的社會關係等。
鄭力軒以凶宅為例,講解制度如何影響市場。凶宅是自古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傳統觀念,早期僅被認為是民間信仰,並未留下文書記錄,近年來已被制度化,與海砂、輻射一同被列為房屋交易強制揭露事項,但是不同於海砂或輻射具有明顯的物理缺陷,凶宅主要影響的是人的主觀感受,市場交易也衍生出一套凶宅經濟,透過洗屋與分戶的手法,減低被判定為凶宅造成的價格減損。
鄭力軒接著談到社會學中的關係經濟,包括透過特定名目、儀式或是行為,包裝道德或心理上具模糊空間的交易,使交易成為確認社會關係的方法,同時也透過確認社會關係完成經濟交換。祭祀公業土地的關係經濟,反應了過往的父系家族傳統,但是這個傳統卻與現代個人財產保障觀念產生了衝突。而且祭祀公業的土地來自已經過世的祖先,代代相傳的結果,這些土地的利用和處分,也就參雜了家庭成員間複雜的情感與互動。祭祀公業土地也因為上述的原因,存在性別差異以及家族文化的特質,與一般商品的市場運作相當不同。
演講後有多位老師分享看法,地政系兼任特聘教授陳立夫也以法律觀點切入及補充說明,凶宅在法律用語上是指發生非自然死亡案件的建築物專有部分,在現行「不動產說明書」制度出現之前,凶宅交易時也未必會被揭露,另外,祭祀公業與土地公同共有在定義上亦是不同的概念。本次座談透過不同角度看待人與土地關係,讓現場師生收穫豐碩。
社科院Brown Bag Talk提供不同專長師生一個跨領域對話平台,以不同專業領域角度探討複雜的社會現象。下一場Brown Bag Talk將於5月16日舉行,由社工所蔡培元老師分享社會救助法修法經驗 ,歡迎有興趣的師生報名參加。
本場座談吸引社科院多個系所不同領域老師參與。(照片來源:社科院)
出席師生相當踴躍。(照片來源:社科院)
地政系兼任特聘教授陳立夫以法律觀點切入及補充說明。(照片來源: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