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院訊】
傳播學院與台聯大辦公室12月18日邀請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Edson C. Tandoc Jr. 到校演講,Edson Tandoc以最近火紅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為題,介紹了AI生成內容在學術及政策管理上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新加坡民眾對於此類應用的態度,吸引本校許多師生到場,更有陽明交通大學教師與畢業生前來參加。
Tandoc 教授從新加坡的案例出發,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與社會的各種關連性,他也發佈了IN-CUBE於2023年6月進行的全國調查結果。IN-CUBE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資訊完整性和網路中心,旨在促進假訊息氾濫時代下網路訊息的正確性、一致性與可靠性。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相信科技的人群對人工智慧驅動的聊天機器人持有較為正面的態度。
了解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新聞業中的角色是本次演講主要探討的議題之一,例如,Tandoc 教授引用世界新聞業調查研究 (Worlds of Journalism Survey),表示新加坡新聞機構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軟體抱有期待,雖然目前僅有21%的機構表示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但仍有64%的記者對其持開放態度。除此之外,世界新聞出版協會(WAN IFRA)的線上調查凸顯了全球新聞業對人工智慧的觀點:51%的新聞記者對在報導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持開放態度,但對其道德和可信度感到疑慮。這些資料顯示了,信任和可信度是新聞機構在面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時主要擔憂的問題。
同時在討論過程中也湧現出一些重要議題,包括對作者身份和原創性的擔憂、人工智慧技術的完整性、數位不平等、透明度以及人工智慧在教育環境中的影響。「是我們在利用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智慧在利用我們?」Edson教授在演講中拋出了這個省思,引起了眾人的共鳴。
Tandoc 教授也介紹了一項他正在進行的跨國研究,題目為「人與機器?演算法作者身份對新聞可信度的影響」(Man VS Machine? The Impact of Algorithm Authorship on News Credibility)。該研究以實驗的方式,測試人們是否對於人類作者和人工智慧作者所撰寫的新聞會有不同程度的信任感。整體而言,是否信任人工智慧所撰寫的新聞,取決於對於人工智慧科技的信賴程度,越是信任該科技者,越傾向覺得人工智慧新聞是可靠的。有趣的是,在對新聞信任度較低的國家(例如美國),人們認為人工智慧所產生的新聞較為可信。
在最後的問答環節中,廣電系的林翠絹教授強調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影片製作行業的潛力,但也承認在語言識別和數據庫成熟度方面存在挑戰,尤其是在中文的語境之下。來自陽明交通大學的傳播與科技學系的俞蘋副教授,也和Tandoc 教授針對AI教學和新聞工作應用中的影響和挑戰有深入的探討。
Edson C. Tandoc Jr.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WKWSCI)教授兼副院長,亦是IN-CUBE執行長,同時擔任知名國際期刊《Digital Journalism》和《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的副主編。Tandoc 於2020年獲得AEJMC學會的Krieghbaum Under 40 Award 獎項(現更名為Krieghbaum Mid-Career Award),是極少數獲得此殊榮的亞洲教育機構學者。
Edson C. Tandoc Jr. 教授分想本次講座的主題。(照片來源:林翠絹)
現場與會師長進行提問。(照片來源:邱潓珊)
講座的所有人員大合照。(照片來源:邱潓珊)